Search

[#日常講座]蘇致亨、王君琦,《#毋甘願的電影史》講座,青田藝集,3:00-5:30。
....

  • Share this:

[#日常講座]蘇致亨、王君琦,《#毋甘願的電影史》講座,青田藝集,3:00-5:30。
.
講座前偷吃甜點🍰
.
作者蘇致亨和王君琦老師一起談新書《毋甘願的電影史》,首先從研究台語片的起點(一邊聽一邊狂點頭,《天天開心》也是我的童年回憶!),到如何以台語電影重寫台灣文化史,如何重寫台灣電影發展史。尤其是在台語片保存文本不足時,如何跳脫外文系學術體系「文本中心」的論述方式,或以往的詮釋:「台語片粗製濫造」、「受國民黨語言政策打壓才沒落」,而是從社會文化、產業面向進行論述。台語片的兩次高峰一則看出台語片拍自己電影的企圖心,一則看出技術轉化的痕跡。如書中常將台語片畫面和「如何拍出這個場景」的畫面並置,藉以思考不同的詮釋方式。而五六〇年代台語片的興盛,或可為蕭阿勤《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的史觀提供反例。
.
其次則是講台語電影的美學,除了看見台語片如何受美國、香港影響,如《王哥柳哥遊台灣》其實沒想像中那麼「台」,如角色原型來自美國,演員之一是外省人,配上台語配音等,將台語片放回亞洲史,放回「福佬文化圈」去詮釋,如和「廈語片的競爭關係。在跨域之外,台語片也和歌仔戲(楊麗花)、文學(張文環)、音樂(郭芝苑)、廣播劇和台語流行歌,甚至是舞蹈(如台語片中出現舞蹈家李彩娥和芭蕾舞!)之間有諸多影響和互動。甚至從台語片的運鏡敘事手法,去看台語影人對電影語彙的掌握,以及在電檢制度刁難篩選之下,台語片仍有大膽或前衛的表現。
.
更重要的是,面對如此市場取向的電影類型,他以「台語片的彩色天花板」對台語片在1969年後的驟然消失提出了解釋;但台語影人並未消失,而是轉入電視圈,甚至也有繼續在電影界。除了重新重視電影產業史、技術史,蘇致亨認為也該試著突破藝術與市場的對立,去重新思考成功的類型電影的電影語彙、藝術市場的市場邏輯是什麼。甚至將台語電影和台灣新電影的連結串接起來,包括電影技術的發展和影人等等。
.
王君琦老師則指出,不只是重新將台語電影拉回大眾文化視野,還希望能夠將這項重要的台灣文化資產加以傳承和對話。而所有的台灣新電影之外,那些被排除的電影其實也該被放回台灣電影史來談,去看台灣電影史的前後,而不是斷裂的狀態。
.
在歐洲藝術片、美國好萊塢的商業電影、國族電影以以外,台語片很有可能成為我們追尋台灣電影文化脈絡的另一個系譜。另外,台語片的庶民性和台灣當代商業片是否共享了某種屬於台灣的感覺結構,而發展出屬於台灣的美學?這都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
從以前限制台語節目的播出時段,到公視台語台開台、《大佛普拉斯》、《江湖無難事》等新台語電影的出現,努力振興台語的此刻,若能讓台語更成為生活化的語言,創作才有可能發生。進而由量變產生質變,有更不同的可能性。兩個半小時的講座火花四射,除了提醒自己把手邊的書讀完,也要關注國家電影中心推出的台語片修復計畫!
.
書單: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博揚文化,1999(之前在胡思撈到的二手書)
.
📖 王君琦 , 施如芳等19人,《百變千幻不思議:台語片的混血與轉化》,聯經,2017。
.
📖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春山出版,2020
.
補記:除了舞台劇《台灣有個好萊塢》以外,之前看歌仔戲《當迷霧漸散》(一心戲劇團)中也有使用到台語片,許秀年登台時,穿插《流浪三兄妹》片段。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日常看書,記錄身邊跟書有關的一切。 #日常書評:書評,偶爾影評/劇評 #日常書訊:新書書訊分享 #日常書摘:書摘 #日常書物:書的企劃宣傳、設計、周邊 #日常講座/展覽/表演:隨筆紀錄
View all posts